东西问 | 吴士存:面对搅局者,合作为何是实现(2)
第五,法理斗争再度甚嚣尘上。所谓“裁决”五周年之际,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均发表声明反对和否定中国南海权利主张。部分别有用心的国家可能借势采取新的举措“炒热”所谓“裁决”。
第六,“南海行动准则”磋商可能出现“难产”。一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争端方开展磋商的政治意愿有所减弱;二是美国加快南海战略战术调整试图阻止“准则”磋商;三是中国南海硬实力上升并未导致软实力的同步上升,南海周边国家对中国仍心怀顾虑。
资料图:南海伏季休渔结束,海南等地千帆竞发,一片繁忙景象。(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中新社记者:您对未来形势有何研判?
吴士存:第一,美国的南海政策与行动,以及美国盟友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将成为南海形势恶化的主要消极因素。
第二,在美国的怂恿及自身利益诉求驱使下,部分声索国将利用一切可能机会以单边行动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
第三,未来中国与争端国、中国与东盟、中国与美国等域外国家之间围绕“准则”磋商的较量还将持续。
第四,中国与部分争端国之间的法理斗争。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之下,某些声索国也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利用对其有利的窗口期在南海法理斗争中使出新的招数。
资料图: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中新社记者:您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南海分论坛上发言时说,南海合作是实现南海长治久安的唯一选择。面对南海新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周边国家应如何应对?
吴士存:南海争议涉及岛礁数量之多,牵涉国家数量之多,争议海域面积之广,全世界绝无仅有,短时间内解决南海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有长远打算。
面对新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南海问题最终出路还是要回归合作,实现合作。当前南海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各方对合作也存在一定顾虑,缺乏足够互信。
比如在渔业资源养护方面,中国在南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但由于相关国家的反对和破坏,使渔业养护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南海也是各类海难频发易发地带,但沿岸国间海上搜救机制缺失,也没有相应的搜救设施。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尽快把建立稳定和有效运行的区域海上搜救和人道救援合作机制提上议事日程,可首先从机制建设、设施部署与共享入手。中国作为南海最大的沿岸国家,具备岛礁基础建设的能力,具备给整个南海周边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海上搜救设施的能力,可率先做起来。
总之,南海周边国家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聚焦功能性领域的合作,推进南海生态环境、航道安全、渔业资源保护等议题的治理与合作。特别是针对资源衰竭和生物多样性退化、海洋塑料垃圾等区域性挑战,沿岸各国可借鉴世界其他地区海洋治理的成功经验,协商签订“南海环保公约”,建立促进南海可持续发展、打造蓝色伙伴关系的制度性机制。(完)
受访者简介:
中国南海研究院 供图
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东南亚南海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中美研究中心(华盛顿)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吴士存是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或进修,曾参加美国政府“美国外交政策溯源”等研修项目。1993—2000年,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和专家组成员参与中越北部湾划界谈判。
吴士存致力于南海问题研究近30年,长期从事南海史地、海洋划界、国际关系与地区安全、海南自贸港建设等跨领域研究,主持相关课题400余项。出版中外文著作30余部;并在国内外知名媒体平台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和时评文章300余篇。
文章来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网址: http://www.ytaqyhyyjzz.cn/zonghexinwen/2021/1014/650.html